10月16日,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李家超做出的“削减烈酒税线上杠杆炒股app,推动烈酒贸易及相关经济活动”等决策,引起白酒行业的沸腾:白酒海外被征重税的现状有了松动的曙光。
实际上,白酒“出海”真是“苦境外重税久矣”,这一直被看作是白酒海外市场拓展的重要阻碍,尤其在中国香港,虽然这里是内地白酒出口最重要市场之一,也是白酒走向海外的第一站,但是,此前当地执行的是烈酒100%从价税,幅度之高放眼全球可谓“难出其右”。
但与之相对的,香港市场重要性不言而喻。今年前8个月我国烈酒11.95亿美元(约合85.05亿元人民币)的出口额中,中国香港的出口额为2.59亿美元(折合人民币18.42亿元),占比超过两成,即使绝对数额不大,但是对于企业来说,这座走向海外的“桥头堡”,即使成本再高也必须要站住脚。
因此不难理解,随着“200港元以上价格以上部分的税率由100%减至10%”的新烈酒税落地执行,白酒行业的热情被点燃:境外税费有了松动先例,出海“第一站”不再“大出血”,借力香港开始白酒贸易,海外市场未来可期!一位在白酒行业属于“教父”级的企业家甚至盛赞:“香港特区政府白酒税收不多,但是收获了内地企业的心!”
当然,白酒“出海”的机遇之路来了,但最终要走到利好完全兑现,路却很长。
首先,烈酒降税受益的不止白酒,还有威士忌、白兰地、伏特加、金酒等种类繁多的洋酒。作为全球性国际金融中心之一的中国香港,洋酒文化根基雄厚,消费场景无处不在:从高端人士们晃着洋酒杯谈笑风生;到中产在夜深人静中独酌;再到年轻群体“灯红酒绿”中狂欢……这些场景TVB和港产片很常见,现实中的香港也常见,甚至有段时间,这种洋酒消费风“吹过罗湖”,影响了广东。在此消费氛围下,香港烈酒税下调,洋酒在短期内快速增长是可预见的,而白酒快速上涨,似乎要“等一等”。
想当初,我对英语也是一头雾水,单词记不住,句子看不懂,每次考试都像是赴一场必败的战役。直到有一天,我偶然间看了一部英文电影,被里面生动的故事和角色深深吸引。那一刻,我意识到,英语不仅仅是课本上的枯燥文字,它是通往另一个世界的大门。
其次,洋酒文化在中国香港的流行,使得白酒文化只局限于部分以国企驻港机构或内地人圈子中,这也是白酒在全球的现状,因此,海外推广除了降低税费,配套的文化传播必不可少。在我国,白酒与我国传统文化、历史绑定极深,不论是酿造、陈列、包装、饮用过程及饮后感受等,包含了浓郁的文化和历史氛围,这使得在传播中容易引起消费者的熟知和共鸣,品牌自然深入人心。不过在海外,当地人对白酒认知相对薄弱,要“破圈”必然用他们接受的思维和语言体系讲白酒“故事”,而且是长时间且有系统地讲,同时更要与我国文化“出海”同频共振。不过话说回来,既然税费这一“硬成本”下降,白酒文化海外传播确实可从长计议,中国香港自然是一个好的“试验田”。
再次,讲好酒文化同时,配套的销售团队也要紧跟。当下,香港乃至海外市场对国内白酒企业更多是“锦上添花”,现在的“出海”仅是一纸框架协议和一些形象展示,外加相比整体业绩可忽略不计的销售收入,远没到真正成为重要市场的程度,这使得酒企资源投入自然变得谨慎。但是,产品要寻找贸易合作客户、在渠道上货、当地品鉴推广乃至如何合规地在海外促销,这都需要一定数量的销售团队进行筹划、沟通和对接,在如今机会难得的情况下,各家酒企对香港当地销售团队的组建,可以“更大胆”。
最后,白酒“出海”最终目的是拓展新的消费群体,因此“出口转内销”必须警惕。每年港澳相关口岸,海关查出有人“身绑XX瓶名酒走私过关”的新闻层出不穷,产品保真以及汇率差价确实让人“铤而走险”,但对白酒海外拓展有百害而无一利。因此除了相关部门加大查处力度外,部分有意进入香港市场的酒企,可以学习茅台、五粮液等针对海外市场开发出口版,同时按量进行配给,从而让产品影响到需要影响的消费群。
由此来看,香港调低税费这波利好,实际上内地白酒还远未到兑现的一天,不过我们也必须看到,白酒在香港市场的境遇没想象中的“式微”:茅台在香港消费者口中是脱口而出人人熟知;五粮液在铜锣湾借助美食为载体进行传播;双层巴士外观上显著的洋河广告;还有商超终端货架上的汾酒及国窖1573等等,头部酒企已经踏上了“出海”之路,而越来越多的同行企业也在跟随。
白酒“出海”就跟白酒一样,需要时间沉淀才能收获醇香,这条路虽然很长且暂未见终点线上杠杆炒股app,但踏上了最后必见曙光。